2024上海徐汇区高三语文一模《我应当vs我愿意》写作解析

发布时间:2024-02-12文/发现好网课


写作材料


立身行事注重的是“我应当”,而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我愿意”。

写作解析

(1)

材料自带倾向性,立论部分顺着材料的意思走,即认可人立身行事要注重「我应当」,反思人们倾向于选择「我愿意」的标准,会对「我应当」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提出三个界定,其中之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独立、自由并不是无限的放任自流、任意妄为,有着清晰的边界以及社会协作中达成的共识。这些属于「我应当」的部分,求学阶段逐步掌握「学者的应当」,安身立命阶段逐渐建构「事业的应当」,并且用一生去参悟「人何以为人的应当以及我何以是我的应当」。

倘若人们真的倾向于选择选择「我愿意」,倾向性的具体呈现的论据、现象,以及「我愿意」的缘由都得分析、匹配。「我愿意」显而易见属于自我表达,也带着一层自由主义思潮的启蒙精神、反抗精神。辩证看待,立论部分对「我愿意」的反思,是基于科学、理性的严谨思考,看似「我愿意」和「我应当」的矛盾,实则是一体的,即当下的你我能否认识到即使能够自由地选择人生,我们的个人主义仍然面临重重限制。即「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愿意」的前提是经历过「认识你自己」、「洞穴寓言」的理性检阅。


(2)

驳论,是立论的颠倒,认可倾向「我愿意」的价值,反思「我应当」里的惯性和误区。

鲁迅曾言:从来如此,便是对吗?立身处世的规范来源于社会制定的标准,人身在其中,接受自然天性到社会属性的规训。然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问题和挑战,旧规制的演进无法与时代变化,合声共鸣。立身隐含的逻辑前提是怎样自我才是值得追求的,时代、社会、历史固然会推选出受人尊重、喜爱的人物形象,但身体力行无法与「如何有价值的度过这一生」的终极追问脱勾,也就是说,到头来人终究要在立身处世中叩问知行是否合一,行事所为是否致良知?

这又说回到人为自然立法,是万物的尺度。「我愿意」的选择,是信念和勇气的具体实践,终其一生,谁都会有哈姆雷特之问:选择「我应当」的社会价值理念,顺势而为的活过这一生,经济又理性的缔造人生成就。还是选择「我愿意」的独立自主,逆势而生的斗争这一生,蹉跎又踌躇的探寻或捍卫某种人微言轻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我个人非常喜爱木心的一点,正是他能践行尼采的哲人观,在自己的身上克服他的时代,心甘情愿地流亡、治学、绘画、授课,也能在生命尽头与自身和解,重回故土,造馆搭桥。说到底,「我愿意」才使人品味得到「冷冷清清中风风火火」的滋味。

(3)

统一、升华。

回顾前文,统一的逻辑已经写完。剩下来的事情,交给升华。无论是倾向于「我愿意」,还是维护「我应当」的正统地位,行文至此,思辩过,矛盾过,每个论点各归其位,不再越出理论能够成立的范围,变成谬误。那么,升华的观点看着生猛、听着反常,也不必惊慌(自我否定),好像之前我们爱用的极限推论一样,先把思想的标枪奋力丢出去,再想办法找回它。

「我愿意」与「我应当」两相统一,皆大欢喜。「我应当」验证了社会规劝的科学理性,也应证良善、宽厚的社会风气的推动力量;「我愿意」承认个体的成长意愿和塑造能力。这两者是「成为自己」的一体两面,「我愿意」肩负起自我发现的原初动力,「我应当」承担着自我完善的具体手段,立身处世并非世界畅通无阻的通行证,而是在不再灭除人性、不再贪图完美的前提下,达成一些有价值的美好体验,并且承担相应的代价。唯有「我愿意」和「我应当」都发自本心,立身处世才是意义所在。

相关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