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一模上海松江区《经验使用不再天真?》写作解析

发布时间:2024-01-04文/发现好网课

 2024届高三一模上海松江区写作-材料


个人的成长会因为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失去天真吗?谈谈你对此的认识与思考。

布得布说

有同学好奇升华立意的部分如何构思,如何书写,才有文采、有说服力。事实上,这么想固然是实际的、效率的,但升华立意的部分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没有将理念践行于实际生活的行动,是写不出来的。即便是套用某种看似高大上的哲学理念,冠以某个大哲学家的显赫威名也骗不到分,滥用大词和专业名词,只会反映你知识的碎片化和学习的功利心,正所谓奥卡姆扫把藏不住。

个人解析

1

 

首先,明确本题只是虚设了一个矛盾对立的关系,即经验在增长,天真在减少,乃至失去。然而,导致天真不再的罪魁祸首,会在推理过程中慢慢地露出真容。解谜开始。

立论,个人的成长中,确实有因为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失去天真的现象/感受。

材料中的“天真”需要定义,且不止是一次定义,它的内涵会随着思考的加深而丰富,同学们在写作时发觉到这一点后,有了新的领悟后,不妨重新认识一下“天真”,为它再写一段。行文伊始,暂且将天真定义为对事物的好奇心、热忱,譬如像《南京!南京!》这类讲述战争屠杀的残酷纪实中,也会纪录受难儿童在人间地狱追逐嬉戏的愉快。

当然,不涉世事的天真往往会被现实迎头痛击,甚至是遍体鳞伤、“血肉模糊”,生出个人教训和懂得历史教训的经验增长。我个人其实不建议同学们在立论部分就像我这样甩出一个历史大事件,且不说大事件不一定与材料的逻辑相呼应,就算典型无比也极容易奠定某种书写基调、拉扯思考方向,譬如有部分同学读到这里就不可能不去思考历史上南京陷落后的遭遇。之所以我用这个例证,是因为刚刚重温了这部电影,用当下所思格物(当下所见)也是一种必要的思考习惯。

从这一点来看,随着经验的增长,世界的森罗万象会慢慢蚕食掉天真里的愚昧无知、浮夸轻慢。人需要这样的成长体验,才对得起苏格拉底的嘱托:要做一个痛苦的人,而不是一头快乐的猪。


2
 

驳论,个人的成长,天真并不会因为经验的增长而逐渐消失。

驳论往往只是逆向思考的开始,相当于同学们要扭过头,迎风而立,对虚空发问,探索新知,打破思维的安全边界,因为你往往不知道这么思考后会得到什么?有时候无底的困惑,有时候才是澄明、透彻,这是一种求索的勇气。(本段是题外话,是学习驳论的难点)

立论中,其实包含了对天真负面角度的反思,排除了无知。那同样的反思工具也得丈量一下经验的增长,立论中经验是必要的,但成长过程中不是所有的经验的都有价值,甚至于不是所有经验都会无止境地增长,这得看人本身是不是终身学习的人,并且TA的所学所见所为是否真的科学理性、感情纯真。推理到上面这一句,应该有不少同学反应过来了,保留更高维度的天真,人才会有真正的、持续性的经验的增长,那这叫天真就是热诚,是不计成败的喜欢,是矢志不渝的坚守。而之前未经省察就自以为是的经验的增长,得到的只是对现实的妥协,放弃了对人之为人的思索和坚守,是一种自我妥协又自我劝慰的世故,更不用说抡起这枚世故的大棒敲打心有天真的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软弱之中又助推人性的暴力。当然写作中,不可陷入批判他人的迷狂,咱提出来的目的啊,主要是省察自身。

3

 

统一论,只有捍卫真正的天真,人才能有真正的经验的增长,才能真正的成长。

不少同学看到这儿,满头问号,统一论在驳论里不是提到了吗?怎么又笔锋一转,调头重提呢。嘿嘿嘿,统一论的确是在驳论中推理出来的,但咱在驳论里反思的其实是什么样才算是值得增长的经验。

叩问天真的难处不亚于叩问人之为人的终极意义,毕竟俗世红尘里,无数人的经验并非来自自身向外的求索,更无暇自顾,寻求内心一个个因为成长而生的困惑的答案究竟为何?他们的经验往往是被动地增加,来自以社会为首的外界的规训,那些抽象却真实存在的文化、概念、机制将人打造成一个个符合消费、娱乐、民众思想的产品。倘若没有承载理想国、人文关怀、历史责任的天真豪情,人如何得来底气去突破那一层层的樊笼,见到人生的真谛。天真之中自有青春奋进的力量,哪怕苍发霜鬓也无人敢妄断此人的一生已无成长的可能;世故自有世故的衰朽,无论年龄几何,哪怕芳华绝代也因为成长的停滞,散发着暮气沉沉的衰朽气息。

相关学习资源

联系微信

  • 扫描微信二维码,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