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水墨画》要怎么教?怎么讲?

发布时间:2023-05-04文/发现好网课

诗歌教学,尤其是现代诗教学,恐怕算得上是最难教的课文类型。
 

三下第六单元《童年的水墨画》一课,呈现了一组诗,难读,难懂,更难教。
 

因为我们班孩子从低年级起就一直在读诗,持续的晨诵绝大部分读的也都是现代诗、儿童诗,结合他们对诗歌的理解能力,第一课时的教学只围绕“童年”这一关键词,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去感悟,教学效果不错。

教学环节一:单元页解读,出示课题
 

明确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回忆三年级上学期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词语”的学习方法,开启本单元学习。
 

教学环节二:自由读诗,解决生字词
 

这部分因为学生预习到位,很快完成,孩子们经由长期的诗歌诵读训练,即使完全没有学习诗歌内容,也能读得很好。
 

教学环节三:寻找组诗的关键词
 

师:这篇课文的内容是诗歌,我们晨诵读的也是诗歌,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生:这篇课文有三首诗在一起,晨诵读的是一首诗。

师:你很会发现,像课文这样,把几首诗组合在一起,称为“组诗”。

(板书:组诗。学生记录在书上。)

师:这一组诗是随便放在一起的吗?

生:当然不是。

师:既然把这三首诗放在一组中,说明它们有某些共同点,比如有同样的主题,写了同样的内容等。通过预习和刚刚的自读,你们能发现这三首诗有哪些共同点呢?

生:我发现三首诗写的地方在一起,我一般画画的时候,也会在小溪后面画一条江,旁边还会画树林。而且题目叫“水墨画”,我觉得它们都是一幅画上面的,就像是题画诗一样。

师:你是不是想到第一单元学的《惠崇春江晚景》这首题画诗?你很会思考,能发现三首诗的题目都是指一个“地方”,而三个地方间也是有关联的,是可以同时出现在一幅画中的。

生:我发现三首诗中都写到了“水”,《溪边》《江上》都有水,《林中》写了“雨珠”,也是水。

师:你发现了它们都写到的一种事物,还能找出更有代表性的关键词吗?

(课上,这个孩子说到“都写了水”,自己对这个发现竟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课后回想,这个孩子太厉害了,“水墨画”的意象中,“水”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下节课,要好好表扬她。)

师:比如刚刚第一位同学说三个地方是可以在一幅画上的,其实他是借助了课题中的“水墨画”这个关键词去理解的。

生:哦,我发现三首诗都是在写“童年”

师:课题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词——“童年”,这就是这组诗的关键词。

教学环节四:寻找诗歌中的“童年”

师:你是怎么从这三首诗中读出“童年”的,请你找一找相关“证据”,再来读一读。

(“证据”是我们课堂上经常用的“暗语”,就是指“你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句。”)

生:我在第二首中,读到“你拨我溅笑哈哈”,就觉得是写“童年”。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小孩子喜欢玩水,喜欢笑,写小孩子就是在写“童年”。

师:是读这一句就明确知道是写孩子吗?还是自己的猜测?

生:读上一句“一双双小手”明确知道是写小孩子。

师:你很会读诗,也很会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理解诗句意思。

(三首诗中,直接写“孩子”的,也就这句中的“一双双小手”,那么其他诗句,怎么理解呢?)

师:诗的语言都是含蓄的,如果每一首、每一句中,都直接写清楚是“孩子”、“童年”,那样的诗,读起来就——

生:太没意思了。

师:你们的读诗品味越来越高了!所以,我完全有理由相信,你们不用我说,自己就能把这三首诗读懂。继续交流,在诗的哪些地方,你读出是“童年”?

生:我读第一句“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就觉得是小朋友写的,因为只有小孩子才喜欢有各种想象

师:你很会把握特点啊。生活中各种常见的事物,在孩子的眼里就充满情趣,这里的想象让你读出了是“童年”。

生:我还从第一首诗《溪边》的最后一句读出是写“童年”。这一句中的“笑声”让我觉得是小孩子们在笑。

师:为什么呢?

生:上一句写“人影碎了”,说明是小孩子在钓鱼。

生:“人影”也不能说明就肯定是小孩子呀,大人也有很多喜欢钓鱼的。

(此处有反驳,特别好。)

生:但是小孩子钓鱼就像玩游戏一样,就会笑。我看到大人钓鱼就一个人,也不说话,很冷漠。

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笑声”这个词中,就分析出是成人还是孩子在钓鱼,非常了不起!

生:我想补充他的一个漏洞。

师:你还有自己的发现对吧?不能说是“漏洞”,因为你们有各自不同的思考。

生:应该把这句中的“蹦跳”和“笑声”放在一起,就知道这是写孩子了。

师:嗯?你具体说说。

生:因为这里写“蹦跳的鱼儿和笑声”,只有孩子的笑声才能蹦跳

师:你可真会读诗!“蹦跳的鱼儿”不稀奇,可后面还有一个“笑声”,“蹦跳的笑声”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诗的语言啊!能让你想到什么?

生:因为小孩子们特别好动,他们会跑来跑去,笑声也就蹦来跳去。

生:上一句写“人影碎了”,大人看了可能觉得很平常,小孩子看到就会觉得非常好玩,笑声也蹦跳了。

生:我好像看到他们笑得特别开心的样子。

师:你们多会读诗啊,“蹦跳的笑声”是轻盈的,是灵动的,是自由的,是没有任何束缚的,只有孩子们,能发出这样的笑声啊!

生:我在第三首诗中读到“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从“小蘑菇”就知道是小孩子。因为小朋友说话才喜欢加上“小”,大人就直接说“蘑菇”“野蘑菇”了。

生:“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也是小孩子的发现,他们可能没有见过这样的雨珠,感到很好奇。

生:“欢叫”也是小孩子发出的。

生:“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就是指戴斗笠的小朋友。

师:咦?为什么呢?你理解的依据是什么?

生:因为前面写“小蘑菇戴斗笠”。

师:这两个“斗笠”不是同样的意思吗?

生:不是,前面的“斗笠”指的是“小蘑菇”,后面的“斗笠像蘑菇”就不是指蘑菇了。

师:那就是指小朋友戴着斗笠的样子,你真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

聊到这里,下课了,很多难懂的诗句,其实已经理解明白。

课下,还有很多孩子围过来叽叽喳喳说着自己的发现,一个孩子问:老师,这些诗难道不是小孩子写的吗?”

“是呀,只有孩子才能有这些发现,但一直怀有童心的大人,就能写出这样的诗。比如泰戈尔,马上下个单元的晨诵,我们就要一起读泰戈尔了。”

孩子开心地跑开去。

下节课,再围绕“水墨画”,让他们放开说。

一定还有更多惊喜。

相关学习资源

联系微信

  • 扫描微信二维码,联系客服